南方敘事:2022教育行腳速寫

二○二二年對於院學士班和USR計畫是特別的一年。受到疫情影響,原訂二○二一年夏天辦理的教育行腳,移至二○二二年的一月辦理,同年九月,我們則與院學士班第三屆的同學們一同迎來第二次教育行腳。能在一年之內造訪東台灣兩次,何其幸運。

教育行腳不只是必修課程,同時也具有前導和迎新的功能。

從來到院學士班的新生身上,可以看見生命歷程的豐富色彩。比如有些人說「遇到的學校老師、補習班老師們教會了我許多道理,我也想跟他們一樣」,有些人則希望「透過此學系探索自己未來的方向」,以及「對教育以及偏鄉教育這塊領域十分有興趣」、「想成為對社會有幫助的人並能幫助很多人」。有些已經接觸過服務工作的同學們,則提到「希望能讓更多迷茫的小孩能夠在正確的引導下找到最適合他自己的路,期望在教育科系內能夠學習更彈性的方法接觸、陪伴每一位獨一無二的小孩」,甚至有同學們提到「過往成長環境中教育資源匱乏,求學過程有幸獲得其他的教育資源,所以願長大後變成一份教育力量,改變更多的孩子」。

九月的教育行腳,一樣從往南方去,繞過南迴公路,到達台東、花蓮,不過我們在內容設計上稍微做了些改變。

東台灣的稻田、山脈與水,交織在教育行腳的旅次之中,成為詩與風景。

在教育行腳的第一天,團隊導入了由教育學院USR計畫和博幼基金會、良顯堂基金會共同成立的「偏鄉教育協力平台」機制,邀請兩個著名的教育類基金會以「偏鄉教育工作坊」的型式,向新生們介紹偏鄉教育的議題、行動和耕耘成果,同時也透過團體遊戲帶領新生認識自我。希望可以向新生們展示教育的諸多可能面向,並梳理自身在其中的位置。

博幼基金會和良顯堂是埔里在地的教育基金會,同時也是教院USR計畫「偏鄉教育協力平台」的成員,未來將與院學士班合作,共同辦理大三、大四的社會專題實作,並持續一同為偏鄉教育議題而努力。

第二天,行腳由埔里路徑屏東,往東台灣前進。我們邀請了屏東大學USR計畫團隊、「朱雀先驅計畫」團隊、「讓生命不同凡想」計畫團隊分享推動成果,並且帶領新生們體驗屏東大學於不同行動場域的實作內容,也邀請暨南大學楊洲松教務長、陳啓東總務長、馮丰儀教授、張力亞助理教授和屏東大學時任林曉雯副校長、許華書研發長、簡成熙院長、楊智穎教授等代表共同簽署合作協議,持續建構鄉村型大學的合作聯盟與網絡。

2022年,是教院學士班與屏東大學首次合作,帶動學生嘗試不同的教育行動方案。
帶領新生由屏東大學繞經南迴公路往台東,是教育行腳持續經營的南方路線之一。

在東台灣,我們同樣拜訪了孩子的書屋。由五味屋的吳金滄組長向大家說明孩子的書屋的理念,同時也帶領大家拜訪各個書屋據點。車行至大坡池,隊輔們為新生特別設計了單車走讀池上的行程,帶領著新生們騎乘單車或協力車,穿越池上的稻浪翻風和翠綠田園。我想,當我們坐在田邊閱讀著山風與稻穗,希望留住更多午後時光,對於鄉村各種現狀的理解與感知,無論站立在批判或謳歌的視角,也都將擁有詩的結構與意味。

行腳下午,池上留了一些事物給我們,呼喚著我們再次造訪。

如同前兩屆,我們依然帶領大家在五味屋參與實作學習,同時在東華大學進行成果發表。引導大家咀嚼旅程的酸甜苦辣,以及教育場域的未來可能性。五味屋的「開箱」作業,是支持日常營運最基礎的工作,如何將來自全台灣各地的二手物資分類、標籤、儲存,關係到組織的營運和日常所需。也正是這樣的過程之中,同學們可以看見台灣社會對於鄉村的認知與誤解,並思考如何透過教育行動帶來改變的契機。這些實地見學體驗,都會跟隨著小隊的思考、辯論與討論成果,在最後一天的團體發表呈現。

五味屋的開箱實作,不只是日常工作的體驗,也可以看見台灣社會對於鄉村狀況的理解和誤解。
小組發表是教育行腳的結尾,也是學生們進入院學士班,展開大學生涯的開始。

已連續兩年南行,二○二三年的教育行腳,我們將重拾第一屆教育行腳的「北方路線」,由北台灣繞經宜蘭,前往花蓮。希望教育行腳可以為院學士班的同學們,帶來更多改變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