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與海洋的風物詩:2021教育行腳速寫

去年由於疫情,原本應該九月辦理的教育行腳,推遲到今年一月進行,一度擔心新的變種病毒影響活動,直到遊覽車緩緩駛向南迴公路,看見大海和山脈擁抱著我們,才算是放下心中的大石。

為了這場一年一度的盛事,院學士班全員出動,由楊洲松班主任、陳啓東副教授和張力亞助理教授帶領,並結合教政系楊世英特聘教授和暨大附中駱奕帆老師組成教師團隊,依院學士班課程設計和USR計畫行動理念,全程帶領大一課程學習,進行小組結業報告製作和講評,同時也持續與東華大學社參中心密切合作,期盼藉由教育行腳課程持續融合院學士班與USR計畫,實踐「大學也有實驗班」的創新教育理念。

在台東,經由東華夥伴們的協助,教育行腳拜訪了「孩子的書屋」系統下的青林書屋。在青林書屋中的課程,藉由單車環島、獨木舟、音樂創作等活動描述了孩子們學習的種種可能性,而五感體驗課程則完整展現了如何從在地出發,整合食農、烹飪、故事文本,最終讓孩子們設計出屬於在地且獨一無二的菜單。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的課程,就和這天中午在白蝶漫天飛舞的田埂邊,恣意弄髒褲子、親近著大地用餐一樣,使人難以忘懷。

車行至花蓮,教育行腳將花蓮的旅程留給了洄遊吧五味屋

在洄遊吧,藉由返鄉青年團隊的協力,為我們這群來自山中的旅者們,呈現了從食漁到環境保育的一系列課程,經過實際的觸摸、料理鬼頭刀,在雨中走向七星潭海岸撿拾垃圾,看著拾得的十幾公斤廢棄物,從生活廢棄物、浮球、牙刷、塑膠袋等林林總總,才知道我們生活在大洋之中,以島嶼為家,是多麼忽視大海的恩賜,以及對於海洋多麼疏遠。

如果說洄遊吧是海的呼喚,那麼五味屋則是顧瑜君老師、社區居民和東華夥伴在豐田村種下的心願。行腳啓程前,五味屋夥伴們已先行提供閱讀資料,而同學們則提出問題與回饋,於二十一日上午,由顧瑜君老師和院學士班同學於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對談。除了五味屋的營運,也及於質性研究方法如何在社區行動中實踐。對於尚未接觸研究方法的大一同學而言,等同獲得教育場域極其珍貴的敲門磚。

二十二日上午,課程行腳至五味屋,由東華工作夥伴和院學士班大二學姐們引導著新生,進行捐贈物開箱整理和卡片寄送,乍看反覆枯燥的平常工作,只要全心投入,就可以感受到有多少人將希望和對未來的期盼寄到花蓮來,希望五味屋可以成為孩子們重要的小小基地。這也是一種教育,只是不存在過去線性的教育想像之中,唯有親身走入,才能理解懷抱著願望的人們,如何在不同的角落,為了孩子們的未來努力。

離開的時候,豐田下起了季風帶來的雨。一些人留下了小小的物品在這兩天的住處,然而我們更願意相信有一些年輕靈魂的小小部份留在了東海岸或稻田之中,在即將到來的夏天,我們還要帶著新一屆的院學士班學生回來;那時,會有不同的年輕種子因為這樣的旅程而萌芽,而我們再回頭去看待行腳的種種,會有因為時光和生命經驗累積的感知和啓發。教育學院和USR計畫,始終期待著這樣的事發生。